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俄羅斯可以在烏克蘭持續侵略戰,與在敘利亞招募雇傭兵填補人員空缺大有關係。普京過去十多年的「大中東戰略」,象徵了俄羅斯地緣政治的轉型,值得我們溫故知新。

俄羅斯最重要的中東盟友自然是伊朗,但敘利亞提供的便利,可能還要多。敍利亞與俄羅斯本土相隔遙遠,政治、宗教、戰略環境大異,普京在格魯吉亞、克里米亞等地得心應手,卻不代表在敍利亞有同一優勢。俄羅斯依舊積極介入敍利亞、維護巴沙爾(Bashar al-Assad)政權,自然建基於巴沙爾家族的「代理人」身份:早在蘇聯時期,他們就是克里姆林宮的戰略盟友;相反在奧巴馬任內,美國卻在「阿拉伯之春」,拋棄了長期親美的埃及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政權,對親美威權政府帶來極大震動。如今俄羅斯通過挽救巴沙爾政權,展現捍衞盟友的立場,維護了俄羅斯作為大國的戰略信譽,起碼在地區層面,就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敍利亞的地緣位置,對俄羅斯的軍事利益更是至關重要。1971年,作為對敍利亞外債減免協議的一部分,蘇聯租用了敍利亞港口城市塔爾圖斯(Tartus)的海軍基地。這基地成了蘇聯在地中海唯一有實際控制權的港口,也是蘇聯在中東的槓桿。

這一情形,在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沒有改變:俄羅斯在中東的商貿活動、戰略部署,均嚴重依賴這港口;俄羅斯向敍利亞(和地中海其他行動)部署艦隊,也都以塔爾圖斯基地補給支援。年前巴沙爾政府除了延長俄羅斯使用基地年限49年,還把這海軍基地範圍的領土主權「轉讓」給俄羅斯,雙方商議了一系列基地擴建升級計劃,包括把目前停泊驅逐艦的港口,升級至可停泊航母的規模。有了塔爾圖斯作為俄羅斯棋子,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優勢就受到有力制衡,例如早前空襲敍利亞政府軍機場,就投鼠忌器。

敘利亞的地理位置,是連接中東天然氣儲備與歐洲天然氣市場的必經之途,這一結構背後,就是巨大的利益。憑能源業支撐經濟的俄羅斯,自不會視而不見。如果俄羅斯能控制這一管道,克里姆林宮就多了和歐洲討價還價的籌碼。俄羅斯、敘利亞、伊朗正計劃聯合修建中東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管道,抗衡親西方國家卡塔爾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計劃,這就要求敘利亞不僅有穩定環境,更要有親俄政權。假如歐洲要依賴俄羅斯-伊朗-敘利亞能源管道,美國多年建立的中東能源網絡,就會被廢掉一半武功,而俄羅斯對歐洲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

俄羅斯在中東部署的終極目標,就是試圖取代美國、或最低限度平衡美國,成為中東各方勢力之間的「離岸平衡者」。普京種種行為,除了展現俄羅斯作為大國的存在感,更有實質地緣政治、軍事、經濟利益;相反美國在中東的具體利益,隨著對中東能源需求減少、軍事開支居高不下,卻不一定十分實在。

美國成為中東幕後操盤人,其實並非必然:地理上相隔十萬八千里,宗教上容易惹禍上身,經濟上也不存在類似「一帶一路」的大手筆,只是昔日冷戰加上石油戰爭,才承擔了上述功能。時移勢易,前總統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正是主張美國部份「交出」各地造王者身份,讓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義務和責任,從而把資源投放在更適當地方。

*改編自沈旭暉《信報財經新聞》文章

▶️ 普京連任前的「沖喜」:反對派領袖西伯利亞獄中暴斃・太空核武如箭在弦,世界還不醒覺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v28-PD50c

Files

Comments

Zero

假如英美以塞浦路斯的軍事基地作支點,對敍利亞的海岸線進行禁運甚至封鎖,係咪亦都可以令到俄羅斯要分散資源去保護敍利亞而減少對烏克蘭的投入呢?

堅離地書院 College

俄羅斯邊境太長,本來有好多地方可以制衡,但西方從來無咁玩過,冷戰時代都好少(最接近就係同中共結盟開拓遠東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