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香港的發展與它的港口功能從來息息相關,而第一個香港被英國青睞的小港口,就1841年1月26日英軍登陸香港島水坑口那天建立的。然而,其中的歷史淵源並不是如今看起來那麼簡單,因為要將香港變成今天的國際港口,並非1841年任何人能預見。

其時大清帝國的既定國策是廣州「一口通商」,由十三行制度壟斷對外貿易,而英國想要中國開放港口進行「開國」,這是鴉片戰爭的主要導火線。於是英國考慮以武力迫使中國增加通商口岸,以及取得中國沿海港口作為戰略基地。但當時即使是打勝仗,英國的談判首選是逼大清帝國開放港口,其次才是佔領土地;而佔領土地的第一考慮也並不是香港,而是浙江沿海、上海附近的第一大群島:舟山群島,因為那裏有現成的已部份發展港口,還有比香港方便的地緣政治位置。換句話說,香港有今天的國際成就,絕非天然,而是無數人後天努力而成的。假如英國開發的是舟山、而不是香港,單以國際港口而論,前者的潛力,純粹邏輯上,其實是香港的多倍。

浙江舟山群島佔地遠比香港遼闊,達兩萬多平方公里,高達香港總面積的二十二倍,1841年割讓的香港島的二百多倍。當中水深十五米以上的海岸線,就長達二百公里,這才是真正的「港闊水深」,單就天然地理而言,是商港的絕佳條件,也符合英國人選擇殖民港口的一切準則。而在百多年後,香港特區的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還有令香港變成《港區國安法》後「新香港」的第一位女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居然也是祖藉舟山。這令人想到大清帝國開國時,以葉赫那拉氏為征服的世仇,最終經歷亡國前夕巨變的慈禧太后正是葉赫那拉氏,或許這就是歷史開的玩笑。

在鴉片戰爭之前,中英貿易主要的商品,分別是中國出口商品第一位的茶葉、和第二位的絲綢;而英國對華出口方面,在1820年之前第一位的是棉花,之後眾所週知的,變成造成貿易失衡的鴉片。中國的茶葉盛產於福建、安徽、江浙等省;中國第二大宗的出口絲綢,主要產區則為長江三角洲的湖絲。這些產區平均距離廣州遠達一千二百多公里,換言之,得花上一至兩個月時間,才能送抵廣州。廣州成為「一口通商」的地點,完全是大清帝國以其邊陲地理位置安排的任務,取其「眼不見為淨」之意,並非以其客觀條件所規劃。基於長途拔涉的運送影響成本、降低茶葉質素、削減絲綢利潤,若英國繼續把貿易口岸限制於廣州一帶,只會影響貿易成本和營利,而這是英國出兵之前,就通過馬戛爾尼勳爵(George Macartney)在乾隆一朝的中國行所深知。

對英商來說,舟山群島有眾多良港、而不是只有香港島的一個港口,又靠近上海、浙江等中原富裕地區和首都北京,擁有一條宏偉河流、和最廣闊的內陸航行網絡,足以解決在南部面對的大部份問題。當時從廣州到京城要花上起碼整整一個月,從舟山群島出發,卻只需要兩個星期,一來一回,時間就是金錢。再加上舟山群島的天然腹地江浙地區,屬於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絲茶主要產區,如果把舟山根據英國經營之道辟為國際自由港,它不但可能成為亞洲、甚至全世界最重要的貿易基地之一,更可以提供運河與大海之間的交通控制權,以及「可能大得多的政治影響力」。[1]

在鴉片戰爭前、甚至戰時,英國政府原本都是選定舟山群島作永久佔領地,在英國國家利益角度而言,這才是出師有名的開戰目標。後來卻演變成殖民香港島、而放棄一度在戰爭期間,已經由英軍實質佔領的舟山。到手的土地而主動放棄,這從來都是罕見的。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到由舟山至香港島的曲折命運?對英國政府來說,香港島「勝過」舟山的地方究竟在那裏,又意味著什麼?

[1] 梁曉遴。<解構香港割讓來看身份定位(一):為何是舟山?>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