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無論是採用「平行外交」理論,還是「多層次外交」理論,世界上古今中外最重要的次主權國家單位,絕大多數都是香港這類國際港口。而這些港口,又往往成為帝國樞紐。

例如古希臘的兩大強盛城邦雅典和斯巴達,都是位處於地中海沿岸,而其後鄰近城鎮的繁榮,也隨著古希臘沿海貿易,分別往北、往東等延伸列波羅的海及中東等地。雖然古希臘沒有「帝國」之名,卻建立了當時已知的地中海貿易非正式帝國,影響所及,更催生了日後雄霸西方世界的羅馬帝國。這股「希羅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流,還是沒有那些港口,恐怕斷不能如此輝煌。

到了近代案例,幾乎每一個西方殖民帝國,都是以港口為拓展勢力範圍的支點,而且如前述,這些港口控制權的轉手,往往標誌著帝國強權的興衰。無論是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帝國、還是法蘭西帝國,它們都是鎖定特定港口,再拓展到大陸腹地,不過最成功的始終是後來居上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參考英國歷史學者亨特(Tristam Hunt)以英屬香港殖民地終結為切入點所著的《十個造就帝國的城市》,提及十個最重要的日不落帝國殖民城市:波士頓、巴巴多斯橋鎮(Bridgetown)、都柏林、開普敦、加爾各達、香港、孟買、墨爾本、新德里、20世紀重新發展的利物浦,其中除了印度首都新德里,有九個都是港口,反映帝國的繁盛與港口的角色,可謂互為表裏。[1] 當我們要全面理解有關「國家以下、城市之上」的次國家概念,理解國際港口的特殊屬性,自屬必要。

在地緣政治上,港口負責連結著不同的地域空間,並不以港口自身的細小面積為重要性,反而某程度上是無界、無垠的。這與主權國家強調排他性的、有規限性的領土,形成強烈對比。由是之故,港口為以主權國家主導的國際關係討論,提供了一個超越主權的另類視角,近年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注視。以下我們會簡述學術界對國際港口發展提出的主要理論,而值得關心香港的朋友特別留意的是,時至今日,國際大都會與港口相互結合(即「港口城市」)的傳統,似乎慢慢在歐洲、美洲等早期發展地方褪色,相反不少亞洲城市,則承傳著這個傳統。要理解香港的國際功能為甚麼不像阿姆斯特丹一類歐洲港口,必須從這角度開始閱讀。

[1] Hunt, Tristam. Ten Cities that Made an Empire. London: Penguin, 2015.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