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海洋史觀相對的是以大陸為中心的史觀,強調海洋網絡的連繫,不以大陸政權為依歸,並指出「海洋被視為一個跨國空間、貿易交匯點,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紐帶」。[1] 在這個史觀當中,香港這類原本作為國界邊緣的地區,反而正是連接其他國家的前沿,本身具備舉足輕重的樞紐角色,乃至像中世紀海上貿易霸權威尼斯共和國那樣,視之為「非正規帝國」,亦無不可。

日本漢學家濱下武志是以海洋史觀研究香港的代表人物。他認為香港歷史上始終被作為中國華南經濟的一部分,但同時又扮演著英國遠東政治經濟據點,這些角色並非互相衝突,而是互通有無的。在這個基礎認知上,他進一步提出了「腹地論」(hinterland),即香港擁有華南至華中的沿海地帶、廣州南部以及整個珠江三角洲、西南中國、東南亞北部大陸地區、東南亞半島及鄰近島嶼、南海地區、台灣、東北亞等,橫跨東南亞至中國東北的八大腹地。[2] 濱下武志又認為,香港作為連接東海和南海的支點,本來是基於歷史上廣州的角色而來的,因為大清帝國的對外關係規範在朝貢體系上,規定了貿易港口和路線,如暹羅和越南的使節均由廣東上岸;但隨著廣州未能如英屬香港般開放,本來的廣州優勢,就迅速被香港取代。在英殖時期開始,香港進一步作為連接東南亞和東亞的支點,成為重要國際航路樞紐,除了有地緣政治、區域經濟功能,也有其他無數角色:以處理漂流民為例,流落菲律賓的琉球人會經香港中轉送歸日本,這類跨國海洋交流,才是鑄造了香港人的海洋身份屬性。[3] 關於濱下武志的八大腹地論及其延伸,我們會在第八章再深入探討。

不過香港的海洋屬性,也並非始於英治時代,而是其來自有之。例如蜑家、福佬與廣府、客家並列為香港四大華人原族群之一,本土派歷史學者徐承恩指前兩者皆屬「水上民族」,在香港開埠前已是海洋走私體系的一部分,開埠後則是殖民政權的第一批「合作者」(collaborators)。故此,他認為香港是福佬、蜑家艇嶺南水上族群建立的城邦,並指香港的史前史是屬於海洋族群的。

縱使徐承恩的歷史建構結論也許推演得太遠,但其他歷史學者其實也有類似觀察。徐承恩的結論,啟發自歷史學者科大衛(David Faure)的論述,指廣府和蜑家族群均出自嶺南原住民的百越族群。[4] 所謂百越,是指「各種別於漢族的各種民族」,兩者分家可以上數至宋代的土地開發,其時自由漢人能夠擁有土地,為了土地而自稱「漢族」的,就是後來的廣府人;而在土地競爭中落敗,並改為生活在水上的,則是蜑家的前身。蜑家族群以船為家,捕魚為業,這種生活方式不但受廣府人歧視,更使他們被官府視為未開化的蠻族。《廣東新語》描述他們「女為獺而男為能,以其皆非人類也」、《桂海虞衡志》說「疍,海上水居蠻也」,「於水中伏三四說不死,盡化為魚類」。[5] 王宏志指這種污名化,反映了中原文化對海上蜑家族群的不了解,更補充除了歧視,隨之而來的,還有武力鎮壓和屠殺。[6] 由於被視為蠻族,蜑家族群被明文禁止居於陸地,亦不得參與科舉。在眾多壓逼下,他們少與外界接觸,同時內部凝聚力則更為強烈,並發展出獨特的海洋文化,傳承至香港至今。

學者羅貴祥亦指出在香港早期經濟發展中,跟海盜和走私是離不開的;與外國商人建立貿易網絡的香港華商,正是無視清政府禁令,轉而從事走私事業的先行者。他認為香港最著名的海盜傳說主人翁張保仔(及其前任鄭一),其實就是五○年代香港社會的縮影,因為兩者均「不是一個主權國家,既沒有領土疆界,又沒有嚴密的社會政治形式。沒有人當它是永久的家」。[7] 正如研究香港水上人家的論述,也強調「水上人長期在海上生活,以水為財、以海為家,並沒有鄉土的觀念,所以他們的地理觀跟陸上人的很不同。」[8] 羅貴祥進一步補充指出,海盜和走私的故事脫離陸地中心的歷史書寫,將邊緣的海洋化為中心,穿越國界連繫中國、日本、東南亞的歷史,不再以單一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為視點,也沒有傳統思想包袱的約束。[9] 

十九世紀以來的香港,就是在這種海洋文化中,加上移民、華僑等網略向外擴展,不限於東南亞,甚至通過海路連接到南北美洲、歐洲,只求錢財,周旋於不同政府之間而不表忠誠,這些都是源自海盜時代與香港社會屬性相似的地方。故而這派學者認為香港同時具備西洋文化、華南文化、多元文化的特徵,文化自古以來呈開放型,與大陸政權格格不入,自不令人意外。

[1]  Gipouloux, F。2012。《亞洲的地中海:13-21世紀中國、日本、東南亞商埠與貿易圈》。 龔華燕、龍飛雪譯。廣州:新世紀出版社。頁8-10。

[2] 濱下武志。1997。《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馬宋芝譯。台北:牛頓出版。頁19。

[3] 濱下武志。1999。《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朱蔭貴、歐陽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20。

[4] 徐承恩。2016。《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香港:青森文化。頁19。

[5] 陳序經。1946。《疍民的研究》。上海:商務。頁38。

[6]  王宏志。2000。《歷史的沉重》。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138-139。

[7] 羅貴祥。2016。<從海盜邦到耕作村: 國家主權下香港的海岸與農地敘述>。

[8] 鄭錦鈿。2012。<一個水上人家庭的故事 - 從水上人空間運用的生活文化尋找被遺忘的歴史>。

[9] 羅貴祥。2016。<從海盜邦到耕作村: 國家主權下香港的海岸與農地敘述>。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