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三叔1968年從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因為當時香港政府開始注重全民教育,曾短暫有過一段教學生涯。這也可以側面反映大時代的歷史。

在1956年雙十暴動之後,港英政府已經逐步規劃普及教育,作為提高民智、改善社會氛圍的手段之一。1965年的《香港教育政策白皮書》奠定了日後全民強迫免費小學教育的基礎(1970年正式推行),然後也逐步變成九年強迫免費教育(1978年落實)。六七暴動之後,本來已經規劃了的各種福利、教育、房屋政策加速兌現,這慢慢帶動了週邊產業。例如雖然免費教育只是到小六、然後中三,但這氣氛下,家長自然開始把子女「一定要讀書」變成常態,更多各級學校,就百花齊放呈現。

三叔說他畢業時,到中學教書的薪酬是當見習工程技工的兩倍,包括了港府對月薪津貼港幣三百五十元,令不少大學畢業生都情願教書「騎牛搵馬」(當時大學畢業生就可以教中學),大概是這政策的反映。

在這情況下,他到了救恩書院教預科班的物理、應用數學(都是我祖父在皇仁任教的學科),當時不少學生的年紀比他還大。有趣的是,當時中學老師和大學老師之間的門檻也不是很清晰,不少中學老師都會被「挖角」到大學,而大學老師當時也不用今天那樣以「chok論文」為生,教學元素重要很多。

由於「工程界」是一個小圈子,三叔和我父親認識的人,因為這段歷史,就有不少重疊。例如他在救恩書院得到教席,離開的上一任老師就是到了香港大學,當我父親的同事,後來被舊同事鄭耀宗教授當上港大校長後「整頓」,前文談過,不表。三叔的專長是力學,而上一手的專長是電,所以對他來說,接手得很輕鬆。

一年後,當時還未成為大學的「浸會書院」剛升格為可以頒授大專學位的專上學院,開設土木工程系(工程系在當時的香港大專院校還是新鮮事物),找到港大土木工程系的陳六倌教授主理。由於百廢待舉,大概港大同事願意「冒險」的不多,陳教授就找一些港大畢業生去開荒,其中一個就是我三叔,另一個後來做到理工大學副校長,名叫高贊明教授。三叔那時候因為年資最淺,教的工程科目都不是自己專長,因為輪不到自己選擇,例如要教電機、測量、交通等,所以雖然升格了有「講師」身份,但依然是過渡心態。

不過他在浸會的歲月十分快樂,和學生打成一片,例如他記得和當時的學生何守信一起打籃球。這種由中學升格大學的創業階段,由於一切未規範,大概有很多土法煉鋼的故事。正是這種精神,無中生有,造就了香港的無數可能,也令香港進入了之後麥理浩的「黃金十年」。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