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和父親的溝通,要比和母親好得多。除了背景差異,這裏更涉及一個溝通方法的問題。

我經常和太太、女兒說:說話不過是眾多溝通模式的其中一種,而不說話和說話,同時都可以表達意思。動物的本能,其實無須說話,也能憑感覺、身體進行溝通;而人類說話的原意,只是用來輔助,去表達更多情感和內容。但這不等同取代了其他溝通模式,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我個人從來覺得:可以不用說話,就不要說多餘的一個字。有時候我「listen」一個人說話,根本不會「hear」他說什麼,看著整個表情、代入心境前文後理,比去深究口中吐出的字詞,更能「溝通」。

一些感覺,例如「我關心你」,從來是不需要用言語表達的,其實也是不應該用言語表達的。不斷用言語強調,只會變成情緒勒索,有的只是反效果。正如「我愛你」,從來說出口都是denote其他意思的,被要求說出口更是低層次中的極致。假如單純要表達「愛」,一個眼神,已經more than enough。

父母自然可以給予子女意見,但說了多於一次,意見就變成壓力。對一些重大決定,例如升學、工作、結婚、移民,父親都從來沒有正面評論過,但我自然知道他怎麼想。

相反,母親總有一種「講到佢聽為止」的「堅持」,但對政權、政府、機構、上司、原則、一切,都不會有這種 persistency,唯獨對子女例外。這背後的心態,自然十分清楚。父親不會這樣,因為他知道說多了也沒有用,何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每人實踐的結果都不一樣。他也明白。

所以我和父親始終有默契,雖然話不多,但相處得舒服。試過有幾次,他認為有很認真的事找我談,就會使開母親,約我單獨交談。例如我大女兒出生後,他覺得我未能適應家庭生活、在逃避,就認真談過一次,他叫我「比個機會Cargonia」。這樣的話,母親是從來不懂得說的。現在,看來大女兒開始和我培養了一種不需說有意義的話、也感到親切的默契。回看,十分感恩。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